2024年,北海市耕地保护工作再创佳绩,全市耕地保有量比目标任务高出3.3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比目标任务高出0.2万亩,耕地全面实现占补平衡,2024年稳定利用耕地面积比2023年高出1.74万亩;违法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和比例低于问责标准,成效位于全区前列。
自全面推行田长制以来,北海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以田长制为抓手,坚持“去存量、遏增量、抓整改”同向发力。2022年,全市改变了耕地“入不敷出”的历史局面,首次实现耕地数量“扭亏为盈”。2023年流入耕地持续增长态势,耕地面积同比上年净增加1.58万亩,年度耕地保护考核位居自治区第一,荣获一等奖;2024年耕地净流入再创新高,耕地面积同比上年净增加1.74万亩,全市耕地面积实现“三连增”,年度耕地保护考核各项指标继续稳居全区前列。因工作成效显著,2022年-2024年期间,北海市银海区、铁山港区、合浦县分别获得耕地保护激励县(区),累计获得自治区耕地保护激励金2400万元。
图为北海市开展永久基本农田非耕问题整改恢复工作
近年来,为持续推深做实田长制,北海市多举措促进耕地保护工作提质增效。一是高位推动,坚持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市委、市政府每年不定期组织召开全市会议推进部署耕地保护、“田长制”工作,市党政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耕地保护工作20余次;市政府分管领导聚焦耕地保护重点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会议50多次,有力有效调度并推动耕地保护工作落实落细。二是建章立制,全面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市党政主要领导签署《北海市耕地保护巡田工作机制》,签发区内首个“巡田令”。通过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机制;在全区创新制定实施《落实耕地保护田长制工作有关责任追究的实施意见》,压实压紧全市各级各部门耕地保护责任;出台全区首个地市级耕地保护激励办法,2023、2024连续两年对耕地保护优秀的乡镇给予激励,激励金累计发放800万元;制定《关于建立“田长+检察长+警长”工作协作机制的意见》,在全区率先启动耕地保护“行政+司法”新模式。通过加强耕地资源领域治理行政执法、刑事司法与检察监督高效衔接,严厉打击各类破坏耕地违法犯罪行为,有效形成强大震慑。三是部门联动,形成耕地保护强大合力。聚焦耕地保护重点工作,建立田长办与纪检监察部门、组织部门协同合作机制,为耕地保护提供强有力政治监督和组织保障。在整市推进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自然资源和农业农村部门强化协作配合,在全区创新探索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流出地块一并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有效推动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流出耕地整改恢复工作双促进双提升。建立自然资源和林业部门会商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流出耕地整改恢复过程中出现的耕地和林地管控冲突问题。四是科技加持,释放数据赋能智慧管田。近年来,北海市高效统筹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并提供多元化的应用服务,2022年在全区创新研发首个地级市田长制工作平台,实现全市耕地全域可视化,助力基层耕地巡查管护智能、精准、高效。借助该平台全面提速全市整改恢复工作,推动全市累计实现新增耕地超过4万亩。2024年,北海市采取高清航拍监测耕地变化动态,成为了全区首个高清航拍实现全域全覆盖监测监管的地级市。五是凝聚合力,营造耕地保护良好氛围。北海市不断创新耕地保护宣传模式。2023年,北海市在全国首创耕地保护“公益田长”,并借助该公益田长在新媒体领域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积极为耕地保护代言,制作耕地保护系列宣传片点击阅读量超过500万人次,公益宣传片被自然资源部新媒体展播推广。2024年,北海市在全区首创耕地保护系列文创产品,并以全国土地日为契机,组织开展耕地保护主题系列活动。活动在全网掀起参与热潮,辐射覆盖全国各地,社会公众参与超3万人次。
田间地头,农民朋友趁早好春光,正热火朝天春耕备耕
2025年,北海市将持续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严格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将各类耕地占用纳入占补平衡统一管理,确保市域内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持续整治“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坚决遏制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切实守牢耕地保护红线,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自然资源要素保障。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